“为什么在欧洲我们能看到一些一二百年的房子,五颜六色很漂亮,但我们一些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房子,现在就必须要拆掉?”在6月11日举行的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抛出了这个问题。
面对现场3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腐蚀与防护领域专家,徐匡迪说:“除了结构、材料问题,我们很难回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当下的法规制度环境更多的是允许你买皮鞋,但不允许你买皮鞋油。也就是说房子建完后,几乎没有维修费用,也不注重维修。”
工业装备领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徐匡迪说,“我们想要购买新设备,技术改造,可以申请到一批经费,但要维护设备,却没有钱。”在他看来,这和我国长期以来对“腐蚀”问题的不重视有很大的关系。
“腐蚀”,一个和人们工作生活看似毫不相干的“破坏”,却无时无刻不在人类社会发生着。按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的计算方法,就在读者看完这篇文章约90秒的时间里,全世界就有1吨钢铁腐蚀成铁锈。
在腐蚀背后则是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侯保荣课题组统计,2014年全国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为3373.8亿元,而腐蚀造成的损失,按照占当年GDP的3%计算,年损失约为两万亿人民币,是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损失总和的数倍。
经济损失只是一方面,在侯保荣看来,腐蚀的危害非常大,会使珍贵的材料变为废物,使生产和生活设施过早报废,并因此引起生产停顿,甚至着火爆炸,诱发多种环境灾害,危及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侯保荣以2013年青岛“1122”输油管道爆炸事故为例表示,该事故共造成62人遇难,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事故直接原因为“输油管道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管道腐蚀减薄、管道破裂”,引发爆炸。“如果腐蚀防护工作做得好,其中25%~40%的损失可以避免。”侯保荣说。
据侯保荣介绍,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工业先进国家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腐蚀调查。相关的调研活动美国已经进行过7次,日本进行过两次,日本腐蚀损失大约不到其GDP的2%,腐蚀预防措施做得比较到位。
相比之下,我国腐蚀调查工作起步晚,开展得较少。侯保荣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能源、水环境以及生产制造领域的投入建设,更需要了解材料的腐蚀数据和相关研究,来保证这些设施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2015年,中国工程院设立“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该项目旨在着眼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特点,获取我国总的腐蚀成本,并从能源、资源、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可行的腐蚀控制战略建议。
徐匡迪希望该项目不仅是一个技术咨询,还要成为一个政策性咨询,最终能够在国家立法、财政规定上有所体现,以让我国的装备、装置能够更加“长寿”。(原标题:“为什么我们的房子建了几十年就要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