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游客在位于陕西省铜川市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参观。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肖 翊摄
8月4日,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一家果业公司的员工在车间内通过电商平台直播销售苹果。本报记者 管璇悦摄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的茶树整齐有致,茶旅融合带动全村走上致富路。本报记者 刘发为摄
陕北,因光辉历史和独特地貌被世界所熟知。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组近日踏上这片土地,感受当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近年来,陕西省赓续红色精神,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大机遇,构建对外开放通道,提升城市枢纽功能和产业集聚辐射功能,积极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引吭高歌的陕西,正唱响“一带一路”上的“陕北新声”。
8月1日,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中心控制室里,甲醇事业部乙二醇副操李养河在智能操作台前忙碌,实时监控煤化工生产流程。不久前,公司生产的52吨煤化工产品S1003牌号聚丙烯销往越南。
榆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近年来,通过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榆林构建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开放门户,一跃成为“呼包银榆”城市群区域出口基地和区域国际物流枢纽。
昔日驼铃阵阵,如今列车飞驰。“榆西欧”班列让榆林直达欧亚,自2020年12月31日首发以来,已开行班列14列,货物总价值1.78亿元,让陕北产品走向海外。崭新的榆林靖边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将过去在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宁夏等地集结的货物统一集中发运,陆上丝路越走越宽。
“‘一带一路’沿线对化工产品需求稳定,市场潜力大。‘榆西欧’班列的开通,对企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榆靖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岐说。
在这条贸易大通道上,聚氯乙烯、清洁能源兰炭、金属镁等能源化工产品和绿豆、荞麦米等榆林特色农产品不断运往欧亚;锌精矿矿石、山羊绒等产品加速从“一带一路”沿线运向榆林,经此发往全国各地。
越来越多的外商外资来到陕北。2021年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中德(榆林)输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化学株式会社(日本)等外资企业与榆林签约,开启外资企业总部落户榆林的新篇章。
2021年,榆林市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2.27亿元,其中能源化工出口额约14亿元。截至今年6月,榆林市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6.11亿元,同比上升30.34%。
在延安,从南边的洛川到北部的延川,苹果树随处可见。延安苹果年产量400万吨,蜚声世界,延安果农收到的全球订单源源不断。
8月4日,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亿农苹果专业合作社的100亩苹果园里,累累果实挂满枝头。这批优质苹果今年早早地收到了海外订单,即将出口。
今年年初,13.74吨延安苹果由青岛港出口,首次销往加拿大,延安苹果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目前已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美洲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1年,延安出口苹果1326吨、货值1292万元。”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说,“延安的苹果出口企业可享受出口退税或免增值税政策,政府在出口资质和出口基地认证方面给予企业‘点对点’培训指导服务。”
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生态农业示范园,果农们利用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推出了“我在南沟有棵树”认养活动,客户仅需花500元,即可认养一棵苹果树,获得一年的采摘权,已有来自乌拉圭、德国、西班牙、日本等国的85位国际友人进行认养。
“除了苹果,生态旅游也日渐成为延安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的游客慕名而来,领略壮美胜景。”延安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宏兰说。
眼下,延安新区物流园及保税物流中心、中国(延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正在推进建设,服务外贸外资企业工作专班已经成立,2021年延安市进出口总额达到5.89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以上。
延安市安塞区是“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近年来,全球各地的人来到这里,迷上剪纸、爱不释手。
“到访的国外游客喜欢陕北文化,总是跃跃欲试,有的还专程来学手艺。他们会把自己的作品贴在所住窑洞的玻璃上、家中的镜子上,甚至是旅行乘坐飞机的小窗户上,以表喜爱和祝福。”安塞区文化文物馆馆长殷宇鹏说。同为非遗的安塞腰鼓也已走向世界,参加包括德国“柏林亚太周”、泰国新年文化活动、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新西兰“传统中国新年灯会”等大型文化活动,足迹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元素。
在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经验驰名中外。“2018年,来自巴基斯坦的专家团队来到这里,与我们交流治沙经验。此外,还有中亚以及欧洲的游客、学者慕名而来。”治沙连现役民兵张舒瑶说。
形如白色“大匣子”的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高速运转,数控屏幕上数字闪烁,一组齿轮完成磨齿被传送至检测工位,另一组工件又被装夹至机床工位,继续忙碌的节奏……
在宝鸡市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的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制造车间里,40多台自行研制的装备正在生产线上进行外磨、精车、滚齿等作业,将一个个零件加工组装成机器人关节减速器。
关节减速器对于工业机器人具有提高稳定性和传动能力的作用,能让机器人实现“如臂使指”。但在一段时间内,国内却缺少可加工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高端数控机床。
为攻克这个难题,秦川机床针对关键零件的关键工序,研发出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加工机床、工艺装备及测量设备,部分可替代进口。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总裁李强说:“目前,自主研发的关节减速器已有20余种型号、80余种规格。”
近年来,秦川机床加大创新力度,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克高端数控机床的多项技术难关,多款产品实现自主供应。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2.81亿元,开发及改进新产品161项,营收同比增长23.38%。
坐落在陕西关中平原的杨凌被称为“中国农科城”。这里汇集了全国乃至世界农业领域的高水平技术和项目,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国际合作基地。
2020年10月,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杨凌正式揭牌。上合组织前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说,示范基地将调动农业技术创新、先进知识和经验交流,解决上合组织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帮助进一步发展现代智慧农业。
畜牧业是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的重要支柱,但疫病多发易导致经济损失。“吉尔吉斯斯坦通过合作机制,派遣人员来到示范基地接受培训,掌握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对处理畜情疫病发挥了巨大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海江波说。
在2021年举行的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上,示范基地被列入上合组织20年农业合作重要成果,成为上合组织农业领域首个共商共建共享平台。目前,示范基地累计举办面向上合国家的农业技术研修班20多期,培训农业官员及技术人员400余人。今年,还为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伊朗、柬埔寨等19个国家的100余名学员举办“云上”农业培训课程。
8月6日,咸阳市三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河食品工业园内,咸阳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主生产车间管路林立、机械臂挥舞,每分钟800包优酸乳产品“走下”自动化生产线月投产,建设初期,咸阳伊利投入资金用于环保项目,积极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经过绿色生产及人工智能技术升级,10条生产线高效运行,鲜奶日收购量达350吨,去年年产值达12.8亿元。
咸阳伊利积极带动当地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与咸阳周边7个牧场进行合作,帮助牧场全方位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2021年到站服务160余站次、对牧场人员技能培训超200场次。截至今年7月31日,咸阳地区牧场成年母牛单产较去年提升1.33公斤,同期奶量提升7%。同时,有力带动当地运输业、包装业等产业迅速发展。
目前,伊利在全球拥有15个研发创新中心、74个生产基地,2000多家合作伙伴分布在39个国家和地区,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我们将深化与全球行业的创新研发合作,为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更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说。
夏日,古城西安灞河之滨的城市绿道别有一分清凉。62岁的市民李全利沿河漫步,“有水就有活力,让人心旷神怡。”
李全利家住西安浐灞生态区,每天晚饭后都会下楼遛弯。站在河畔眺望,夕阳余晖,绿树成荫,碧波荡漾。自从家门口有了河滨公园,附近居民多来散步、骑行、观花、赏水。
2021年4月,浐灞河两岸绿道贯通,全长47.7公里。绿道串联起林带、河流、公园、湿地等,沿线有多处城市地标、文物古迹、特色景点,连通成片的游憩空间约2.8万亩。
“河流融入城市,城市亲近自然。”李全利最喜欢的是沿岸的湖光山色,“20多年前,这一片还是沙坑、垃圾堆,荒草满坡。经过持续生态治理,完全变了样。”近几年,河流两岸的茂盛草木间,各种鸟儿也多了起来。
据介绍,如今有白鹭、鸿雁、绿头鸭等上百种鸟类在生态区安家。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候鸟也会来此过冬。在摄影爱好者李晨看来,“人鸟和谐共生,是这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我们坚持‘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区域发展建设思路,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里’的景观格局。”西安浐灞生态区相关负责人说。
安康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长江主要支流汉江在安康境内长达340公里,水资源总量占丹江口水库总来水量的67%。为保障水质安全,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于2015年成立运行,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建设了应急指挥平台,打造环境监控保护的智慧中枢。
处置中心内,一块显示大屏成为应急指挥平台的重要载体,屏幕上地理信息系统、监测监控管理系统、环境应急管理系统等9个分区一目了然,目前共接入406个视频监控点位,包括21家污水处理厂、37家重点监管企业以及74个汉江断面监控点位,对市内的污染和风险源进行实时监控。
“为加快应急响应速度,处置中心对各区县、镇、村三级环境监管网格管理员、河长管理员、重点监管企业进行统一调度。”处置中心主任钟文涛说,依托AI技术和人工审核的双重保障,中心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超标排放危害环境行为,调度环境监管人员进行应急处置。
近年来,处置中心先后接入陕西省环境综合监管系统和安康市的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水利局防汛视频管理平台、水文局防汛预警平台等,实现了多部门管理信息互联互通。
大型立体存储仓库里,运输货物的堆垛机在轨道间穿梭;近30万平方米的园区内,新能源作业车顺畅通行……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京东智能产业园,日均处理订单量超过50万件。
这家物流产业园规模大、订单多,但碳排放量却不高。“所有屋顶都配备了光伏发电设备,10万平方米的光伏屋顶占园区总面积1/3以上。”京东物流西北区副总经理李大爽说,电力白天供园区办公使用,夜间则为新能源作业车充电。据测算,园区光伏设备发电量能够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分布式锂电池储能系统则帮助调节电力,在用电高峰时缓解电网系统压力。
此外,园区还采用磁悬浮打包机、气泡膜打包机、枕式打包机、对折膜打包机等18种智能设备组成的全链路智能包装系统,降低包装材料的消耗。在100公里外的咸阳市武功县,京东陕西智能供应链中心则充分发挥集果品采购、加工、分选、包装、物流于一体的供应链优势,减少中转环节和果品损耗,提升物流效率,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充分发挥一体化供应链技术优势与丰富经验,持续打造绿色低碳的供应链生态。”京东物流负责人说。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