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加油!向未来》节目组在北京园博园开了一次录制前的讨论会。讨论会间隙,制片人王雪纯接受了《科技日报》专访,道出她对这档科学实验室类节目的看法。
科技日报:科普类电视节目可以有很多形式,为什么选择了以大型科学实验为主的综艺化科普呢?
王雪纯:我们想将科学原理从教条中解放出来,还原成有意思的现象,并将这个现象夸张化,让它具有直观震撼力;同时还希望它生动、有趣和有悬念,体现科学实验背后的个性。
举个例子吧。头发里的头皮屑,单这么讲,你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如果有人用显微镜,把它拍出来,直观地展现给你,头皮屑们有多热闹了;如果还有人能把头皮屑的故事编成一部剧,让它们有自己的村庄国土,有自己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你就能更清楚头皮屑和你自己的关系了。
我们就是想找到生活中那些人们忽略的地方,把其中的科学奥秘挖掘出来。前段时间,我们的节目讲了个“口香糖开椰子”。我说,给我一个口香糖,我能砸开一颗椰子。人们会怀疑、半信半疑、甚至不信。带着这种情绪,带着一连串问题,公众就能跟着我们走进实验。他们会知道软物质,知道非牛顿流体,进而知道力学的奇妙。如果人们八卦的时候可以谈谈非牛顿流体,也挺酷的。更重要的是,对一个刚刚探索世界的孩子来说,这可能就埋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
王雪纯:这个平衡点,其实是在动态中不停摇摆。我们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说我们已经找准了这个点。当然,我们不希望把每个实验做成纯粹的游戏,还是希望大家在游戏化的效果中,体会科学本身的魅力。
科技日报:节目组对收视率有期待吗?综艺化科普节目会在电视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吗?
王雪纯:如果说,我们对收视率没有期待,就好像一个学生对老师说他不希望考出高分一样。不过,这个考卷的分数,不单单体现在“收视率”这一项指标上。
我们踏上了探索娱乐和科学结合的艰难路途,去满足公众在科普上的需求。诚然,从收视来看,《加油!向未来》确实没法像一些娱乐节目那样,占据明显优势。但我们节目的传播度和美誉度很高,还吸引了一批青少年观众。
我不能预言电视行业以后的生态,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加油!向未来》的尝试,不会是一把火后了无痕迹,而是能起到“星火燎原”的效果。如果未来出现各种形式的《加油!向未来》,甚至有其他科普节目超越我们,都是好事。(科技日报北京7月29日电)